做科研、搞发明、爱创新……这届护理人不一般!

2021-05-12 16:44系统

核心提示:

今年5月12日是第110个国际护士节,今年的护士节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发展护理”。如今的护士,已经远远不仅仅局限于打针、发药、换药等基础护理工作,一批“专家型护士”、“科研型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正在颠覆人们对于这个传统职业的认知。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几名新时代的工医护理人。

刘小春:做创新型护理人才


前不久,柳州市第十四批拔尖人才名单公布,我院护理部副主任刘小春(主持工作)榜上有名。

一名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被评为拔尖人才,在过去并不多见。这既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她在护理科教研等方面取得成绩的肯定。

刘小春是一名党员,从事护理工作近30年,先后在心胸乳腺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部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多个护理学行业学会中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等职务。

2012年,刘小春任护理部副主任后主要分管护理质量安全,她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为主线,踏实将优质护理要求落到实处。

她主导推行5S环境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信息化管理、抢救车规范管理、管道标识目视管理等项目在2012年医院三甲复审中获得好评。运用综合手段及敏感指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通过调整质量控制体系及方法,将质控关口前移,坚实1级质控,从最基层增加质控管理力度,增强层级质控连续性及承接性,提高质量管理效能。

推动护理QCC(品管圈)课题项目开展,目前护理品管圈有形成果已由改善制度流程向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延伸,从实施品管圈主动管理,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形成PDCA-SCDA长效机制。积极参加并按时完成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国家护理质控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数据填报。推行护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六级电子病历评审院内评估与方案制定;启用护理病历质量控制系统应用,实现全院护理病历质控可视化;完成临床静态知识库建设;推进移动办公OA系统建设,将办公移动化;应用移动护理系统,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及再造,将护理信息延伸至床旁,提高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提高给药、检验、输血等关键环节身份核查的正确性,保障护理服务质量及治疗安全,2019年度实现PDA病房全覆盖。带领团队获得医院第一个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资格。2019年实施RBRVS为导向、护理工作量考核为基础的护理部垂直绩效考核机制,解决制约护理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

刘小春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严以律己做好表率,在专业技术、职业发展、科研教学中表现突出,从事行政管理的8年来,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荣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要参与的课题10余项,工作至今获得6项护理新技术及创新管理奖,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

赵娜:拥有16项专利的“发明大王”


患者在进行腋臭手术后,需要用医用胶带及纱布对腋窝伤口进行加压固定。患者在睡觉、移动时可能使纱布移位,导致皮瓣感染坏死,胶带长时间接触患者皮肤还易导致皮肤过敏。为了帮助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市工人医院的“发明大王”、皮肤科主管护师赵娜发明了一种能穿在患者身上的“智能加压神器”固定伤口。

“我把纳米银抑菌敷料固定在弹力背心上,用万能充电改装成温度传感装置检测术区的温度,再将听诊器上的压力阀改造成压力传感器,做成了一件背心式的腋臭术后智能加压装置。患者穿上后可以轻松调节伤口区域的温度和压力,睡觉和移动时也不用担心了。”赵娜说,“智能加压神器”从自己脑中的一个想法到制作成实物真正帮助到患者一共经历了2年的不断试验,并在2018年成功申请科研专利。如今已有60名患者在“神器”的帮助下,缩短了一半术后恢复时间。

除了这项发明,赵娜还拥有1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发明专利,为患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自我和病人的交流,要多问他们有什么不舒服,解决他们的不适就是我思考改进工作的方向和发明创造的目的。”


覃晓灵:让护理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也享受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障病人安全、指导临床护理决策等方面,信息化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护士作为医嘱执行者,是离患者最近的人,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虽然一再强调要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但是单纯依靠人为查对,还是难免会出错,而运用护理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规避一些不良事件。

覃晓灵担任柳州市工人医院护理信息师已经有4年了,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收集和分析护理的需求。

为了能达成良好的沟通,覃晓灵日常有一半时间需要用来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考察各方经验,另一半时间用在规划、执行程序测试、培训、追踪程序应用的效果。

过去,护士给住院患者输液,需要多环节、反复进行电脑与纸质单据的核对,打钩签字,执行单还需要动态手写更新、签字,患者输液完毕后执行单需要保存半年以上,工作繁琐、效率低、极其不便捷。

2017年,柳州市工人医院开始推行移动护理PDA,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护理工作中。覃晓灵负责收集和分析临床及管理部门的需求,一步步规划流程,制定出符合医院工作要求的程序,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与工程师沟通调整,最终形成了符合我院特点的移动护理信息化系统。2018年,我院移动护理系统全面上线,2019年,该系统完成了全院病区科室的覆盖,在柳州医疗系统率先实现移动护理信息化。移动护理的推行,让护士们得以扫码机读查对,在输液、采血、输血等流程中,给护士们提供了极大便捷,他们的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这套系统。


常龙:与“死神”抢人的人


“他是ICU(重症医学科)的主心骨,能干!”

在柳州市工人医院重症医学科,同事们经常这样评价常龙。

常龙毕业于右医护理学专业,参加护理工作已经有7年,从进入医院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奋战在ICU岗位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他曾随广西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十堰丹江口,奋战30多天,被评为丹江口市中医院荣誉员工,丹江口市抗疫标兵,十堰市荣誉市民,湖北省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广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三等奖。今年护士节被评为柳州市优秀护士。

对于临床护士来说,重症医学科挑战性最强,走在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危重病人徘徊在悬崖边上,ICU医护人员就是在刀尖上行走,“和死神抢人”。

常龙是重症医学科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团队的成员。如果说ICU为医院搭建了多学科协作的平台,那么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则反映了一家医院危重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

2020年4月26日上午,来宾市一名患者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心脏停搏,经当地医院医生持续胸外按压、反复电除颤均无法有效恢复心跳,情况紧急!

在接到请求后,常龙随ECMO团队紧急驰援,并将患者转回我院抢救。经过多学科紧密协作,最终患者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地康复出院了。

回顾这位患者的整个救治过程,其经历超过3.5小时持续心肺复苏、8个多小时的心脏停跳, 20余次电除颤复律、80公里长途转运、53小时机械通气、3枚支架植入、120小时ECMO支持,可谓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回。

五年来,柳州市工人医院ECMO团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重症医学的纪录。每每看着原本极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甚至没有心跳、呼吸的患者最终康复并自己走着出院,再想想和队友那节假无休、随时待命的日子,和那些守在病床旁熬过的黑夜,常龙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后语:

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而护理人“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不变!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高尚的事业,让我们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把护理事业发扬光大,用仁心、爱心与责任心诠释对生命的敬畏。

文图|伍玲 晓欣 单满钧 宋美玲

编辑|陈新援

审核|刘小春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