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透过镜头一睹柳工医“白衣天使”风采

2023-05-12 08:24宣传科

 

编者按:

2023年5月12日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各级新闻媒体聚焦柳州市工人医院“白衣天使”,让我们通过媒体报道,共同了解工医护理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一睹她们的风采……

 

 

广西专科护士坚守临床一线 研发专利助力临床治疗

媒体:中国新闻网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手足踝外科主管护师吴美芳忙碌如常。护士站内,病人呼叫护士的提示音接连响起。走廊上,是护士们疾步奔走的身影。在病区里,日行近两万步,是吴美芳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

 

“我们科室会接到比较多的急诊,医生十分忙碌,所以很多时候,病人来到医院时,先接触到的不是医生,而是护士。”吴美芳介绍,在医生接诊前的这段时间,护士所承担的工作,包括通知医生、协调各方、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安抚病人情绪等。

 

在等待急诊手术过程中,对于病人和护士而言,都不轻松。“尽管能做的我们都做了,但是有些病人及家属还是很焦虑,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说的一些话,会让我们感到委屈。”吴美芳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护士们面对的是来自各方的压力。

 

在吴美芳所处的手足踝外科,患者捧着断肢前来就诊的情形并不少见。她平静地描述那些曾经出现在眼前的“血淋淋”的景象,并表示,起初她会感到害怕,而她的带教老师告诉她,病人正处于痛苦之中,他们的工作就是帮病人解除痛苦。

 

图为吴美芳正在为术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在病人住院期间,术后病情观察以及健康宣教等工作都由护士承担。“很多时候,病人会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体情况。我们要准确和医生汇报病人主诉,也会和病人解释医嘱,这要求我们既要有理解能力,也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吴美芳表示。在她看来,护士,亦是病人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吴美芳所处的科室有二十名护士,她们戴着口罩,身着一样的工作装,日日奔走于病床之前。许多时候,在病人眼中,她们共享一个名字——护士。

 

吴美芳还记得,她的一位同事在半夜为一位住院病人提供了许多帮助,早上病人醒来后,对她在夜晚的照顾表示感谢,其实这种情况她们已习以为常。忆及此事,她笑说:“我觉得,我们都是‘幕后英雄’。”

 

如今,吴美芳在护士这一岗位上已经工作十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发明创造提供灵感。她所在的科室护理团队,在护士长李献凤的带领下,目前已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5项。

 

2022年,手足踝外科主管护师韦梦江和团队发明了一种足踝冷疗装置,如今已经投入使用。该装置由多个柱状体相连而成的冰袋,以及冰袋的“外衣”组合而成,其能与人的足踝部紧密贴合,加快足踝部消肿。

 

“冷疗是一种可以促进消肿、缓解疼痛的物理治疗方法。病人入院以后,通常需要等待患肢肿胀消除,才能进行手术。如果能充分利用冷资源,帮助病人尽快消肿,就能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及早解决病痛。”韦梦江介绍,她在工作中发现,一般的冰袋因与足踝部形状不够贴合,且难以固定,从而影响了冰敷的疗效。据此,她产生了制作专用于足踝的冷疗装置的想法。

 

韦梦江利用下班时间,从绘制图纸开始,一步步将脑海中的想法变成实物。经过与团队的商讨,她们最终确定将冰袋制成多个柱状体组合而成的形状,这是装置的核心部分。

 

图为韦梦江正在为足踝损伤患者进行冷疗

 

冰袋的“外衣”,起初则是由韦梦江一针一线缝制而成。“与病人的皮肤相触的布料要选择亲肤、舒适的面料,和冰袋接触的内衬要选择防水面料,这些都要经过尝试。”韦梦江表示,经过数次改进,这一冷疗装置才成为最终投入使用的形貌。

 

该冷疗装置投入使用后,韦梦江和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测。“使用这个装置后,病人的消肿效果更加理想,减轻了患者疼痛,有效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韦梦江表示,这也能为病人节约时间与费用。

 

34岁的韦梦江在护士岗位上工作也有十年时间。她表示,业精于“专”,是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使病人受益。

 

发表时间:2023年5月12日

(作者 李娇阳 韦国政)

 

 

唯一和“维依” 沉着应对每一次难题——访柳州市工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黄露

 

媒体:南国今报

 

白色的病房里散发着淡淡的消毒水气味,“嘀嘀嘟嘟”的机器声中偶尔夹杂着患者的咳嗽声和呻吟声。在柳州市工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里,作为科室唯一的呼吸治疗师,护士黄露穿梭在各个病房和病床中,认真调试着机器做着评估笔记。

 

5月10日下午1时许,刚扒拉几口饭的黄露稍作休息后,又赶紧回到岗位上,为一名患者做气管经肺泡灌洗术。而这,就是她每天的日常。

 

“我表姐也是一名护士,从小我就特别佩服她,她就是我的榜样和目标,所以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病人能顺利撤机就是我穿着一身白衣最大的骄傲。”从业20年,黄露说,自己一直记得还是小姑娘时候的梦想,每一次的授课仿佛都是在跟曾经的自己交卷。

 

2021年初,黄露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参加为期半年的呼吸治疗师培训,并成功拿下证书,成为科室唯一的呼吸治疗师。在疫情期间,她用自己所学,配合同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功救治患者。

 

黄露正在协助医生为患者做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尽管已经是身经百战的“白衣战士”,但黄露一直保持着事无巨细记录的习惯。特别是作为呼吸治疗师,很多评估需要数据支撑,病人不同时段的监测数据都不相同,细微的差距需要她检测,同时给医生诊断做评估参考。

 

今年初,科室转入一名插管两三个月的脱机困难女性老年患者。黄露回忆,当时患者有气切,一直有呼吸机依赖。而她作为呼吸治疗师,就是维护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让患者脱离呼吸机,能够自主呼吸。

 

“她有好几次指标都达到了脱机条件,但每一次要脱机的时候,就紧张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黄露向记者介绍,按照她以往的经验,患者的撤机评估数据是没有问题的,但几次都没能成功,她便思考会不会是患者对呼吸机有心理依赖。于是,在最后一次脱机时,她尝试不与患者提前说脱机的时间,然后一步一步撤掉呼吸机,同时做好各项数据评估。果不其然,那一次就脱机成功了。

 

还有一次,一名近200斤的女性患者因“白肺”进入科室,同样在面临脱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患者通氧情况不佳,但调整参数也不起效。思来想去,黄露改变患者卧床体位,然后把插管呼吸机改为无创呼吸机。在她的细致护理下,这名患者没多久也成功脱机。

 

“作为护理工作者,得充分体会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焦急心理。我经常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生病了或家人生病了,我希望遇到什么样的护士。多解释,多安慰,患者和家属也能理解,我们也能更好开展工作。”黄露说,希望在面对困难时,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都能并肩作战,赶走病魔。

 

发表时间:2023年5月12日 

(今报记者蓝超君 文/图)

 

 

宁养院护士: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媒体:柳州1号

 

护士档案:银朝辉,市工人医院宁养院护士,今年48岁,从事护理工作31年。

 

对很多护士来说,把病人救活才是成功,看到病人死去就是失败。而我是一名安宁疗护护士,我要上门为贫困的癌症晚期患者提供免费的舒缓镇痛服务,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可以说,见证生命逝去、守护它的最后一程,就是我的工作。

 

2015年9月,广西唯一一家临终关怀医疗慈善机构市工人医院宁养院成立,我主动报名,从临床护士转变为一名安宁疗护护士。

 

银朝辉查看患者档案

 

起初,工作的转换、直面死亡的冲击让我一时间难以适应。我始终记得服务过的一位宫颈癌转移患者,她的癌症已转移至大腿,病灶溃烂发臭,比我在临床中见到的创面更加触目惊心。她对我说:“我疼得不想活了。”当时缺乏经验的我不知从何安慰,内心难过又害怕。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要做好临终关怀,只有临床知识远远不够。于是我恶补心理学知识,自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如今,我不仅能用临床知识为患者缓解疼痛,更要做照亮患者和家属内心的一束光,给他们做“情绪治疗”,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坦然地面对死亡。

目前宁养院仅有我和同事小杨两名护士,我们已累计服务过2500多位患者。在见证生死的工作中,我愈发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了更加乐观和感恩地面对生活。

 

发表时间:2023年5月11日

(全媒体记者 宋美玲 范桢)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